f/64 傳奇攝影大師 攝影展

展覽時間:2014/06/11 (三) ~ 07/13 (日) 周六影片欣賞活動:06/21、06/28、07/05、07/12 (六) 15:00 展覽場地:1839當代藝廊(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Tel: 02- 2778 8458) 1932年,於美國西部的加州具有相同攝影理念的攝影家組成的f/64團體。其十一位成員包括Ansel Adams(安瑟‧亞當斯)、Imogen Cunningham(意無盡‧康寧漢)、Edward Weston(愛德華‧威斯頓)、John Paul Edwards(約翰‧保羅‧愛德華茲)、Sonya Noskowiak(桑亞‧諾斯科威亞克)、Henry P·Swif(亨利‧P‧斯威夫特)、Willard Van Dyke(拉德‧範‧戴克), Consuelo Kanaga(康斯薇洛‧塔纳加)、Alma Lavenson(愛馬‧拉維森)、Preston Holder(普敦‧厚德)and Brett Weston(布瑞特‧威斯頓))。其中四位傳奇的攝影大師的原作,將在1839當代藝廊展出。 f/64團體組名字來自於當時大型相機4”×5”或8”×10”為主所製造光圈最小為F64的鏡頭。意指用最小光圈獲得影像的最大景深,從而得到清晰範圍最大的照片。這些f/64攝影家們對攝影持有共同的態度,對於攝影的純粹度要求甚高,追求畫面的精緻,不在底片曝光前後做多餘的處理,要求畫面的張力,不格放、不裁切影像、不用光面相紙,為攝影藝術提供了一個不朽的典範。 展覽期間的每逢週六下午三點,1839當代藝廊舉辦影片欣賞會,讓生活在數位科技時代的我們,向f/64團體的傳奇攝影大師致敬。

2014夏季『1839攝影藝術新秀展』

【獲選名單出爐】2014夏季『1839攝影藝術新秀展』 為響應台灣第一所攝影學系的成立,與推廣攝影藝術教育,培養攝影新銳人才,及發掘以攝影藝術為職志的年輕藝術家,使其作品及創作理念獲得發表的機會,1839當代藝廊善盡企業社會公民責任,於今年2014年夏季首次設立「1839攝影藝術新秀展」,落實推廣攝影,將攝影教育的知識和技術優勢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帶動我國的攝影教育產業生根發展!首屆「1839攝影藝術新秀」徵選活動,超出半百位報名參選,作品總件數高達776件;其中女性佔53%,男性佔47%;學生佔53%,社會人士佔47%;從年齡層分析,30歲以下報名者高達75%;由於報名件數眾多,競爭十分激烈,最後決選出6位作品獲選;分別為(以姓名總筆劃順序排列),《洪敏甄 – 回‧家》、《陳思縈 -呼吸的縫隙》、《劉怡君 – 魚缸裡的世界│在皮膚上刺上原本的樣子》、《陳詠華 – 你說:「沒有,已經結束了。」》、《林慶樺 – 城市堆積》、《謝承翰 – 皮膜經驗 integument》。首屆獲選作品題材多元,其成果將於7月~12月在1839 Little Gallery與觀眾初次面對面,輪番展出,敬請拭目以待! 【面對面.作品審閱】2014夏季『1839攝影藝術新秀展』 為鼓勵創作者在攝影藝術上的熱情與突破超越現有的創作想法,1839當代藝廊特別安排藝術指導長邱奕堅博士(東方設計學院─攝影學系學程 系主任)與攝影藝術新秀展夏季徵件參選者們一場面對面作品審閱,期許透過此活動讓創作者脫出目前現況,並啟發未來發展潛力的藝術創作而更臻成熟,繼續參與下次的新秀展的徵件機會。「面對面‧作品審閱」活動於每周六(6/21、6/28、7/5、7/12)下午4點~7點,採事先報名。如欲參加者,歡迎儘快報名,以免向隅。報名方式:致電(02-2778-8458)或在1839當代藝廊粉絲團(FB: 1839cg)登記報名 【作品領回】2014夏季『1839攝影藝術新秀展』 即日起至7月13日止,請前往1839當代藝廊領取,逾期未領回的作品由主辦單位代為處理。領取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 開放時間:即日起至7月13日(日) 11:00~20:00電話諮詢:(02) 2778-8458

張博鈞【每個人都是我的一面鏡子】

張博鈞 攝影個展《每個人都是我的一面鏡子》 展期 | 2014/4/12 (六) ~ 5/25 (日) 開幕茶會與講座 | 2014/4/12 (六) 下午 14:30 主講人│邱奕堅 博士 (東方設計學院 攝影學位學程 主任) 地點 | 1839當代藝廊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 (請由延吉街126巷進入)│T/ 02-2778 8458 來自中國黑龍江的攝影藝術家──張博鈞 攝影個展《每個人都是我的一面鏡子》,台灣首次個展,將於4月12日至5月25日在1839當代藝廊展出《我們》系列攝影創作。 在過去的七年裡,藝術家每天在路上遊蕩、拍攝匆匆過往的人群,捕捉他們的身影和他們疲憊的表情。近三十年裡中國城市化建設突飛猛進,大批農民工湧進城市,人們為了生存背井離鄉,而他們又無法真正成為城市人,他們像候鳥一樣散落在城市的邊緣,他們去向哪裡,他們又何時回歸故鄉。 審視每天所拍攝數以千計的圖片,張博鈞發現那些密密麻麻的人群猶如螞蟻,而自己也是他們中的一個,渺小的微不足道。這種感傷成了藝術家的創作路徑,開始對拍攝的人與物進行了分離、拼貼、組合的創作過程。在徹底消解原來的地點與時間意義後,張博鈞將「人」的單一個體做為創作的元素,層疊交織在整個作品之中。當令藝術家感傷的擠壓感和無望越加強烈,作品圖式也變得更加抽象模糊── 一面面格紋布,從中獲得另外一種觀看現實的角度。在這裡,「人」作為消失了的特徵,人最終蛻變為視覺的一種材料。 對藝術家來說,所有相遇的每個人都是自己一面鏡子,從鏡子裡面看見的都是我們自己 。/張博鈞

現今與昔日的 Living Photographs

透過開幕講座邱奕堅老師精采專業的講解與收集以人為元素的攝影作品,讓我們對175年的攝影史的了解有了信心的開始,感謝邱奕堅老師的用心推動攝影教育,希望藉由這個展覽讓更多人開啟多元的攝影創作之路~ 在西元1919年的時代,美國攝影家Arthur Mole 與他的夥伴 John Thomas, 共同拍攝一系列著名的Living Photographs 生活攝影,當時還沒有數位時代的年代,號昭數以萬計的軍人、預備役人員和護士等團體,以人為元素安排他們在各種愛國符號圖案。並從 80 英尺(2450公分)高處的觀景塔上安排形狀和拍攝的畫面,精心準備呈現精采的藝術作品。 來自東北黑龍江的攝影藝術家 張博鈞,秉持者特點是豪爽、樂觀大度、不畏艱難,勇於開拓,有大氣魄等特性,七年如一的每天在路上遊蕩、拍攝匆匆過往的人群,捕捉他們的身影和他們疲憊的表情。以數萬的人海圖,各個不同的神韻,將「人」的單一個體做為創作的元素,層疊交織在整個作品之中。而成一面面格紋布。

3/23 (日) 14:00 攝影導覽活動

裘克‧史特吉【裸景─體之初‧魅之美】3月23日,週日下午二點,由全國唯一攝影學系主任邱奕堅博士 (東方設計學院),舉行展覽講座導覽,為各位藝文朋友,帶來更深刻的認識與感受。 攝影家裘克‧史特吉在三十多年捕捉美的過程中,他建立了與自己的模特和她們的家庭之間緊密深厚的情誼,在鏡頭下表露無遺。畫面中的不刻意安排與設計,讓模特們表現自我而坦然、沉靜,看不到任何不安與羞澀,自然安詳。在他作品中,意圖捕捉的是女性身體外形直觀式的永恆變化之美,一種真正貼近「人性」的原始真諦,透過作品不斷被印證、強化與傳遞。

Sandy Skoglund 1946~ 裝置攝影藝術家

人體攝影精選之三:Sandy Skoglund 裝置攝影藝術家 【形 -人體攝影 1924-2013 精選展】 地點 | 1839 Little Gallery / 02-2778 8458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延吉街126巷進入) Sandy Skoglund為美國後現代攝影藝術家,出生於1946年於美國麻省的昆西(Quincy)市,分別在史密斯學院與美國愛荷華大學受過教育,她曾在美國新澤西州的羅格斯大學教書,現居住和工作在紐約市。Sandy的藝術背景相當多元化,前後修習過藝術史、版畫、複合媒材、電影製作等等,屬於一位跨領域的多方位藝術家,而這些學習過程,也都成為她後來攝影作品的養分。 Sandy畢業後搬去紐約,開始從事許多概念性的影像攝影,結合流行文化和廣告素材。而受到八○年代裝置藝術的盛行影響,Sandy可以算是一位裝置藝術家。作品尺寸30”x40”(英吋)甚至更大,每件作品至少花費六個月至一年的規劃與裝置,而Sandy 僅花一整天時間拍照,拍完後她立即拆除現場場景。Sandy除了照片作品(市價美金$8,500~$75,000)之外,親手設計製作的道具也是件藝術雕像品(市價美金$3,500~$8,000)。 有名的攝影作品: The Cocktail Party, 1992;  Walking on Eggshells, 1997;  Atomic Love, 1992; Radioactive Cats (sold out);  Shimmering Madness;  Revenge of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