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當代藝廊 旗下攝影藝術家 再度榮獲 國際攝影獎 殊榮

 獨立策展人 1839當代藝廊執行長 邱奕堅 博士 首位取得東京藝術大學「跨領域互動媒體藝術學系」藝術博士學位的邱奕堅,身兼教育學者、藝廊經營者、攝影藝術家、獨立策展人之多重角色,2009年四月在台北成立1839當代藝廊後,以「立足台灣,放遠全球」為經營理念,短暫兩年,大量引介策辦國際性展覽,幾乎每場皆邀請藝術家來台交流,以專業藝廊之姿推動公益教育性質的藝術展覽,此舉不僅在國內藝廊極為罕見,傾全力開拓台灣攝影藝術市場,更為目前全台唯一絕無僅有的經營風格。 【策展歷程回顧】 多位曾於1839當代藝廊展出的攝影藝術家,皆曾獲得日本北海道東川町攝影獎之殊榮: 2009 May   SUGIMOTO Hiroshi 杉本博司 (1995-11th Domestic Photographer Award) 2009 Jun   SATO Tokihiro 佐藤時啓 (1990-6th New Photographer Award) 2009 Nov   Chen, Chin-Pao 陳敬寶 (2010-26th Oversea Photographer Award) 2010 Sep   Ken Kitano 北野謙 (2011-27th … Continue reading

城市斷面 – 楊欽盛 攝影展 (6.24-7.31)

展期:2011/06 . 24 (五) ~ 2011 / 07 . 31 (日) 開幕與講座:2011 / 06 . 25 (六) 14:30 主講:楊欽盛 (攝影藝術家)、劉克峰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展覽/講座免費,歡迎 來信預約 info@1839cg.com) 地點:1839 當代藝廊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交通資訊】 田地 是人類耕作為生的起點 房屋 是家庭日常生活的核心 城市 是人們互相依存的舞台 回顧人類的發展歷程,城市常因伴隨著住民人口增長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其規模不斷的擴張、增生與變化。道路從人們行走之用,發展成為現今主要提供交通工具使用的車道,緊鄰主要道路的房屋,則因為都市建設車道拓寬被迫徵收。拆除之後造成室內使用面積縮小無法居住,或是補償金額不足以重建而遭到廢棄,這些被拆毀的房屋截斷面,依稀殘餘著人們曾居住於此的集體記憶,與城市不斷發展的榮景形成強烈的對比。 田字,在傳統中華文化裡其所延伸的意義,代表著有土斯有財,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人們努力終其一生都想買地蓋房,圖個居家安穩的人生。兩層樓磚造平房,無需建築師與營造廠便能申請興建,成為早年台灣城市中最普遍的建築型態。對照著建築剖面圖所無法興建的虛擬圖樣,預售屋建築模型所呈現的縮小尺寸,這些幾何形體相似的城市斷面圖像,卻真實而頹圮的呈現在作品中。那些被遺留下的居住痕跡,來不及搬走的陳舊家具,在田字型的框架裡,彷彿小時候玩家家酒的模型擺設,喚醒了我們的童年中的集體回憶;而田字型的外在世界,顯現了城市不斷變遷的風貌,仍舊在建構與解構之中持續交疊更替。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裡,一定都曾在有意無意間看過這樣的城市斷面,卻鮮少有人能確切陳述它的所在位置,也許再過幾年後,隨著都市更新而消失改建,或是人口外移,城市沒落而逐漸失修崩壞。就像是在人們記憶裡,經久後的模糊混沌而忘卻消失,努力回想卻沒有答案的城市印象。  (文 / 楊欽盛)

郵筒觀點 – 韓將男 攝影展 (6.17-6.29)

《台中市景 – 郵筒觀點》 韓將男 攝影個展 Viewpoint via mailbox – Gesta Han Photo Exhibition 展期:2011 June 17 (五) ~ June 29 (三) 開幕:2011 June 18 (六) 15:00 地點:1839 Little Gallery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交通資訊】 緣   起 一座城市如同人一般,有光鮮亮麗的一面,自然也有平實無華的一面。 對於城市景觀而言,已有不少光鮮亮麗的影像被多數人紀錄,亦有相當數量的黑暗面被有心人利用,卻難找到平實的市容影像。但這些平實的影像,正如同社會中的中產階級一般,數量雖最龐大,也最容易被忽略。 此展覽首次嘗試以”郵筒觀看角度”做為出發點,沒有最高、最美、最老…的框架。只有拍攝當下景物的存在與否。忠實地保留了熟悉卻被忽略的市景。  創作自述 布拉格、巴黎、紐約、東京、大阪…古往今來皆可見知名攝影師從自身觀點紀錄這些城市。卻不見中華民國(臺灣)有哪位執鏡者於承平之時,紀錄這土地上的任一座都市。 2009年末,集結數年來多人多方的討論,決定以”郵筒”— 此非俱商業功能,且符合城市發展的物件,做為串連紀錄城市影像的脈絡。 ”台中有什麼特別的郵筒嗎?”這是常被問到的問題。郵筒本身或有特殊造型,但更特別之處在其所在之位置。中華郵政公關單位表示:”其設置標準主要係以距離、人口及郵件量為考量依據,…惟基本原則每一村均應有郵筒設置,以方便顧客用郵。”由此可知,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或減少、隨著都市發展的擴張或萎縮,郵筒的存在或廢除,即可扮演一指標性的角色。 人,對於自己的故鄉總有份眷戀之情。兒少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在十餘年間短駐於台灣的不同地區。對於曾經居住過的處所及活動區域,在多年後,仍想再次造訪,細細回憶。無奈受限於時空因素,只能路過,卻不能久留。為避免抱憾終身,遂決定由台中市 – … Continue reading

碎形.書寫 – 簡永宗 攝影展 (6.03-6.15)

碎形.書寫 – 簡永宗 攝影展  Fractals﹒Writing by Chien Yung Chung 展期:2011 June 3 (五) ~ June 15 (三) 開幕:2011 June 4 (六) 15:00 地點:1839 Little Gallery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20號地下樓)【交通資訊】 計畫緣起 生活在城市容器內,城市間景物的更迭尋常如舞台布幕般的轉換。身體所處在城市容器中面對光影交錯的現實世界,以攝影操作將身體投擲在碎形的輪廓之中,影像之間不在有明顯的區隔,主體隱匿存在著。而選擇銀鹽攝影的操作更為接近繪畫般程序,被攝物所呈現的樣子看似存在卻不可觸及。展覽計劃以攝影書寫的姿態在城市邊緣現身,關於主體自身。 展覽簡介 (碎形.書寫)系列以銀鹽攝影書寫影像內容,藉由黑白底片顯影後由金屬銀粒子形成影像,銀鹽影像的形成為底片須經過暗房沖相顯影、定影、水洗及烘乾等操作程序,銀鹽攝影操作程序可感知影像形成的時間厚度及操作機具語言。(碎形.書寫)系列如同攝影一詞(Photography)原意來自以光線書寫,透過鏡頭捕捉城市碎形的光影,構成一幕幕生活奇景。藉以攝影書寫召喚自身主體現身於模糊失焦的城市邊緣。 創作自述 展覽DM上,攝影畫面再一次透過印刷形式將影像複製再現,奇妙的視覺性不自覺的再度召喚身體對攝影行為投擲的疑問。而人類的眼睛透過攝影機具複製現實境況下,攝影可以透過刻意安排形成被閱讀的文本。但究竟透過攝影機具替代人類雙眼而再現的真實是什麼?應不只再現約定俗成表層視網膜的視覺性。透過展覽計畫以銀鹽媒材系統形式,在操作機制上及程序更接近繪畫行為,而企圖使觀者於作品前感知攝影者身體的形象思維被閱讀。二十世紀初法國攝影家尤金.阿特傑(Eugene Atget, 1857-1927)以紀實攝影形式忠實客觀記錄了當時巴黎街道建築,在阿特傑的作品中可以閱讀一個時代的歷史如何透過攝影被刻畫描寫。攝影不只是將影像留存被閱讀而已,而是藝術家的姿態如何介入作品其中,透過攝影的載體被體現。(碎形.書寫)系列在某種意義上企圖呈現身體操作被感知的狀態,而鏡頭是身體的位置,同時召喚身體投擲在大地之上書寫呼吸。